白山市位于长白山脉核心区域,全市辖三县一市二区,47个乡镇,502个行政村,农业人口12万户、38万人,在册耕地面积85万亩。地貌特征为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,域内自然资源丰富。
一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
近几年,全市充分依托长白山生态资源优势,按照“生态立市、产业强业、打资源牌、走特色路”的战略部署,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,重点实施了“退粮进特”工程,种植业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粮食结构向粮、经、菜三元结构转变,养殖业结构实现了品种、品质、区域布局全面提升。201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17.98万亩,其中,粮食作物87.74万亩,经济作物18.24万亩,其中蔬菜12万亩。与2010年相比,全市粮、经、菜比例由8:1:1调整到了7:2:1,畜禽总饲养量从10.2万头达到了367万头(只),规模饲养率从35.9%达到了47.5%,畜禽良种覆盖率提高了10%左右,生猪蛋鸡数量基本稳定,牛羊数量年均增长5%以上,山黑猪、梅花鹿、蜜蜂为主的特色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,发展规模分别增长了28%、17%和38%。
(一)以示范基地(农户)引导产业结构调整。各级农业部门从培育典型、挖掘典型、宣传典型入手,采用农民看得见,摸得着的实例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,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。目前,全市重点建设了60个1000亩规模的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基地,培育了1500户高效经济作物生产示范大户。人参(西洋参)种植面积发展到2440万平方米,林下参发展到52万亩;中药材生产面积发展到32万亩,特色坚果、浆果生产面积发展到5万亩,食用菌发展到2500万平方米。
(二)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。按照“抓龙头、建基地、兴产业、富农户”的工作思路,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,积极推广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,大力发展订单农业,延伸产业链条,带动产业结构调整,推动产业发展。近几年,白山市共培育了4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,15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,共带动5万户农民从事人参、食用菌、蓝莓、中药材等产业发展。
(三)以科技服务支持产业结构调整。针对农民在退粮进特中缺门路、少技术的问题,积极推行科技进村入户工程,把推广技术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,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应用示范户和乡村科技带头人。广大农科人员下村屯、入农户,帮助农民选择优质高效作物品种,开展科技指导,帮助解决种植经济作物技术问题,全市每年开展特色产业培训班300场次左右,发放特色作物技术资料12万份左右,为高效特色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与2010年相比,科技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,达到60%以上,科技对养殖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,达到了75%以上。
(四)以转变牧业生产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。围绕山黑猪、优质肉牛、梅花鹿、蜜蜂等特色畜牧产业,强化基地建设,大力推进产业化生产,改变畜禽生产方式,提升产业规模化发展。目前,已建成靖宇、抚松等6个优质山黑猪基地、肉禽养殖大户30余户、大型优质肉牛养殖企业40多户、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,其中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,成立畜牧专业合作社120个,带动4000户农民发展畜禽养殖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,大力推广“龙头企业+养殖基地”和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养殖基地”的经营模式,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(养殖户)利益联结机制,发展订单畜牧业,推动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。
二、存在的问题
近年来,白山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仍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:一是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把握不准。发展特色产业有些品种一次性投入大,生产周期长、见效慢,市场风险不确定,农民对调整新品种、调整发展方向还不十分清晰。二是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。一产规模不突出,虽然种养植品种丰富,但规模和产量不够突出。二产实力不强,缺乏产业龙头和知名品牌支撑,产品技术含量低,名、特、优产品数量少,加工技术较落后,企业规模较小。三产服务较落后,特产业的储运和物流条件较差,营销手段较为落后。三是市场营销体系需进一步完善。市场体系不健全,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滞后,市场信息传输不畅,农特产品的营销手段落后,对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制约。
三、今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举措
今后,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:依托资源优势,按照“生态立市、产业强市、特色兴市”的战略部署,坚持“做优一产、做强二产、做活三产”的原则,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,重点在优化产品品种、品质结构、区域布局、培育优势产业、提高农产品转化水平等方面奋力开拓,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建立具有白山特色的、适应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的产业结构新体系。
(一)深度优化农作物品种和品质结构。立足资源优势,大力发展参、蛙、菌、药、菜、牧、果、游八大产业板块,按照优胜劣汰法则,选取产量高、经济效益突出的品种开展大规模种养殖,淘汰产量低、经济效益不突出的品种。大力发展专业乡镇、专业村屯,全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。大力实施新品种引种(养)试验工程,积极与吉林大学、东北师范大学、吉林农业大学、吉林省农科院合作,建设畜牧养殖、苗木花卉、紫苏、中药材、浆果等种植试验示范基地,选取高产、质优、抗病性强、经济效益好的品种推广大规模种(养)殖。
(二)全面优化产业区域布局。坚持以差异化发展为取向,突出白山优势特色产业,深度优化农业结构,加快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发展。按照“一乡一业”、“多村一品”的模式和特色产业的区域布局,立足产业转型升级,以基地和园区建设为抓手,培育壮大规模化、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,建设一二三产融合、生产要素集聚的产业园区,推动产业集中连片发展,稳步壮大产业规模。深入实施“81325”工程,即围绕参、蛙、菌、药、菜、牧、果、蜂8大产业板块,打造10个特色产业园区、33个高标准规范化基地,培育壮大36个规模户企业,依托渤商所和邮乐网培育2个电商平台。围绕生猪、肉牛、肉鸡、梅花鹿、蜂业5个产业链,着力抓好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,以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,实现牧业扩能升级,畜禽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5%和45%。进一步加快发展长白山森林黑猪、蜜蜂、梅花鹿和特种经济动物等特色牧业经济,把白山建成全省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
(三)努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。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,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,围绕优势产业,通过政策扶持、示范引导,积极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、家庭牧场,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,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,重点培育壮大大山合等36户市场前景好、发展潜力大、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,带动产业发展。同时,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、工商资本、外来资本投入农业领域,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。
(四)大力发展互联网+长白山特产新业态。重点建设长白山特产云商城、邮乐网和渤商所等电商平台,全力打造“互联网+长白山特产”新业态,减少农产品买卖中间环节,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益,增加农民收益。借助淘宝网、京东商城、微信等大型电商平台,重点打生态为标签、以品牌为支撑、以信誉为保障的长白山绿色、有机、无污染农特产品集群。
(五)进一步强化示范带动作用。充分发挥园区示范、推广、辐射、带动作用,大力推广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重点推进大山合、林源春(江源)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,通过实施农业产业项目,先带动园区周边农户发展,进而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带动全市六个县(市、区)农户实现产业结构调整,促进农民增收致富。目前较为突出的典型做法是大山合模式,大山合依托产业园区,先带动园区周边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,2016年通过高钙富硒黑木耳立体栽培项目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带动全市六个县(市、区)的农户增收致富。借鉴大山合模式,结合农村扶贫脱贫工程,以县(市、区)为单位,每个区域重点打造一个联农带户(社)发展的农业产业园区,通过以点带面发展,逐步形成产业带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。
四、产业结构建议
(一)出台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政策。发展特色产业一次性投入大,有些项目投资周期长、见效慢,没有资金扶持实施起来困难较多,农民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不高。建议省里在特色产业发展上给予相应资金扶持政策。
(二)鼓励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。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未来发展趋势,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问题,降低农业环境污染。建设省里出台鼓励政策鼓励种养结合式的生态农业发展。
(三)鼓励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。近几年的发展表明,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经营模式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最有效的方式,既可以解决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问题,又可以排解农民产业发展风险忧患。建议省里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各专业农民专业合作社,密切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,推进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发展。